春秋时期,齐桓公在智者管仲的辅佐下召开盟会配资平台软件,联合各大诸侯,最终成为了当时最具权势的君主。此后,晋文公等四位君主相继崛起,形成了被历史称为“春秋五霸”的局面。在这一时期之前,虽然没有这些霸主的身影,但也涌现出了一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诸侯,例如带领楚国走向盛世的楚武王,以及因《左传》中的《郑伯克段于鄢》故事和成语“多行不义必自毙”而闻名的郑庄公等。
在楚武王的治国过程中,他的夫人邓曼无疑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她不仅聪慧非凡,且贤良淑德,经常在背后为楚武王出谋划策。令人称奇的是,恰巧与楚武王同一时期的郑庄公,其夫人也是一位名为邓曼的女子。那么,是否这两位国君的夫人是同一个人呢?
关于楚武王夫人邓曼的记载可以在《左传》中找到。在春秋鲁桓公十三年(前699年)的春天,楚武王派遣屈瑕率领大军进攻罗国,屈瑕曾在三年前的蒲骚之战中取得过胜利。当屈瑕即将出征时,楚国的令尹斗伯比注意到他走路时显得非常傲慢,明显是因之前的胜利而得意忘形。斗伯比心生警惕,急忙前去见楚武王,提醒道:“必济师。”
展开剩余76%楚武王误以为斗伯比的意思是需要增派援军支援屈瑕,但他考虑到楚国的主力几乎已全部出动,因此拒绝了此提议。回到宫中后,楚武王将此事告诉了妻子邓曼,然而邓曼听后却表示楚武王并未完全领会斗伯比的深意。邓曼指出,作为朝廷重臣,斗伯比当然知道楚国已经派出所有兵力,他的真正用意是希望楚武王召回屈瑕,并对他骄傲自大的行为进行警告。她认为,这样既能彰显楚武王以德行治国的威严,又能通过斥责屈瑕,遏制其肆意膨胀的气焰。
听了邓曼的分析,楚武王如同醍醐灌顶,恍若明悟。于是他立即派人去追回屈瑕,但为时已晚。屈瑕自信过头,贸然深入,结果在罗国联合卢戎的反击下惨败。面对全军覆没的局面,屈瑕羞愧难当,最终在一处荒僻山谷自缢身亡。虽然邓曼未能及时提醒楚武王作出正确的判断,但她的智慧与远见仍然让人敬佩。
周庄王七年(前690年),在即将亲自率兵征伐随国之前,楚武王向邓曼吐露心事,称自己近日心神不宁。邓曼敏锐地察觉,楚武王可能感到大权已尽,正处在一种不安的状态之中。她甚至直接说,如果楚武王能在出征之前死于军中,使得大军无忧归国,那么对楚国来说也许反而是福气。几个月后,楚武王果然在出征途中去世,这一预言成真,邓曼的洞察力和智慧也因此广为传颂。西汉的刘向在《列女传》中称赞邓曼:“楚武邓曼,见事所兴,谓瑕军败,知王将薨,识彼天道,盛而必衰,终如其言,君子扬称。”
邓曼的后续生活未在史册中详细记载,但从她有两个儿子先后继承王位,并且其中一位成为了楚国令尹的情况来看,她的晚年应当过得相对幸福。
至于郑庄公的夫人邓曼,史书中对她的记载较少,仅知她来自邓国,并且她的儿子就是日后被奸臣所害的郑昭公。从时间和事件来看,楚武王的妻子邓曼和生下郑昭公的邓曼显然不可能是同一个人。其实,这两位夫人之所以有相同的名字,是因为“邓曼”是邓国宗室女性常用的名字。
邓国早在黄帝时代便已存在,并历经夏、商、周三代仍然延续。其国君的姓氏由最初的登姓、姒姓逐渐更迭为隗姓、曼姓等。在先秦时代,男子称“氏”,女子称“姓”,例如芈姓的熊氏楚武王,以及嫁入秦国的宣太后都被称为“芈八子”。因此,邓国宗室女子的姓也被称为曼姓。
更为讽刺的是,由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较低,许多女子甚至没有正式的名字,或者她们的名字未被史书所记载。因此,史书中通常会以她们的国别和姓氏进行称呼。例如,西周时期因“烽火戏诸侯”事件而被视为导致周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的褒姒,就是来自褒国的姒姓女子。同理,所谓的“邓曼”便是来自邓国,且以曼为姓的女子。
综上所述,楚武王与郑庄公的夫人都名为邓曼,实际上是因为他们都娶了来自邓国的曼姓女子。从历史的婚姻联盟来看,楚国与郑国都极力争取与邓国结亲,这也意味着邓国曾在当时的南方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。然而,令人唏嘘的是,曾经存在于黄帝时代的邓国,最终在公元前678年被楚武王与邓曼的儿子楚文王所灭。
发布于:天津市赢赢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