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周襄王十九年(前633年)炒股配资门户网官网,晋文公创立了三军六卿制度。简而言之,六卿是从晋国十一大家族中选出的六位掌管军政大权的成员,每位家族轮流担任。这一制度不仅加强了各大家族之间的制衡,也使得晋国国力得到了飞速的增长,晋文公也因此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位能够称霸诸侯的君王。
到了春秋末期,晋国的原有十大家族已缩水至智、赵、韩、魏四家,其中智家的权力最为强大。最终,韩、赵、魏三家联合消灭了智家,并将晋国领土分割,建立了各自的国家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三家分晋”。在这三家中,赵国一度成为东方最强的国家,其力量的背后离不开廉颇与蔺相如两位将领。尤其是“将相和”这一历史事件,让这两人的名字永载史册。那么,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?
廉颇与李牧、白起、王翦并称为“战国四大名将”。《史记》上对廉颇的最早记载来自燕伐齐之战。周赧王元年(前314年),齐国趁燕国发生内乱发起了大规模进攻,燕国国君燕王哙及太子平均遭害。为了复仇,燕昭王开始四处招贤纳士,最终将名将乐毅招至麾下,且乐毅在攻齐之战中屡次获胜,连下七十多城。廉颇在此战中作为赵国将领,率军破齐,攻占阳晋,以其超凡的战力博得了各国君主的敬佩。
展开剩余74%战后,廉颇被晋升为上卿,风头一时无两。而与此同时,蔺相如这个当时还只是宦者令缪贤门下小小门客的青年,迅速崭露头角,准备向廉颇挑战地位。燕伐齐之后,秦昭襄王向赵国提出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美玉和氏璧。和氏璧的价值显然远超十五城,但秦国强盛,赵国则相对较弱,赵王便不得不答应。
为了确保秦国言而有信,蔺相如自告奋勇亲自前往秦国。秦昭襄王收到和氏璧后不提交换城池之事,蔺相如便迅速指出玉璧上的瑕疵,并威胁要将其毁掉。随即,蔺相如察觉秦王的承诺不真实,于是借机将玉璧送回赵国,自己则安然回国。
不久后,秦将白起发动了对赵国的侵略,接连夺走了不少领土。周赧王三十六年(前279年),秦昭襄王提出邀请赵王在渑池会盟。在廉颇和蔺相如的共同劝说下,赵惠文王同意前往,会议期间,蔺相如以机智化解了秦王的羞辱赵王的阴谋。经过这两次出色的表现,蔺相如被任命为上卿,且其地位一度超越了廉颇。
这让心高气傲的廉颇颇为不满,他认为自己凭借战功获得的职位远比蔺相如的口才更为有价值。而蔺相如则选择主动低调、宽容,以维护赵国朝堂的和谐。廉颇渐渐感受到了蔺相如的宽广胸怀,愧疚之下前去负荆请罪,这一事件成为了千古流传的“将相和”故事。
接下来的十几年里,廉颇在与齐国、魏国、秦国的多场战斗中屡获胜利,充分展现了自己作为名将的非凡实力,而蔺相如的事迹却逐渐淡出了史册。随着赵惠文王的去世,其子赵孝成王继位。周赧王五十三年(前262年),赵国与秦国在长平展开大战。尽管秦军由白起等名将统领,赵国依旧顽强抵抗,但秦军在攻坚战中始终未能突破廉颇率领的防线。
此时,秦国的宰相范雎施行了离间计,散布廉颇指挥不力的谣言,声称赵国只有赵括才能真正威慑秦军。赵括,赵奢之子,虽然熟知兵法,但缺乏实战经验。赵孝成王听信谣言,决定让赵括接替廉颇指挥。蔺相如得知这一决定后,立刻劝谏:“王以名使括,若胶柱而鼓瑟耳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,不知合变也。”然而,赵孝成王执意重用赵括,结果赵括指挥下的赵军最终败北,长平之战以秦国的胜利告终,而据传秦军屠杀了赵国降卒四十五万,彻底铸就了白起的传奇。
在这段时期,蔺相如因病去世,而廉颇被罢免职务。数年后,赵国形势日益衰败,赵悼襄王继位后想要邀请廉颇出山,却因年老体衰而有所顾虑。于是他派人去考察廉颇的身体状况,然而,这个使者却被赵国的权臣郭开收买,故意报告说廉颇已不适宜再担任将领。后来,廉颇最终转投楚国,但他始终未能在新环境中再次建功,始终郁郁不得志,最终在寿春去世。
廉颇与蔺相如的传奇人生,一个因忠诚与勇武而辉煌,一个因聪慧与机智而倾国倾城。二人分别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,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收获最终的荣耀,着实令人唏嘘。如果两位名将能够继续辅佐赵国,恐怕即便是秦始皇,也要在实现统一之前,忍受更多的岁月蹉跎。
发布于:天津市赢赢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